主页 > 首页 > 新闻资讯 > 业内资讯 >

孙铁英:心静自持,拨开“雾霾”见月明
发布时间:2016-12-12    点击: 415次

2-07全科医学论坛全科医学论坛

孙铁英

教授,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常委兼秘书长、北京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委。孙铁英教授长期专职从事呼吸病学医教研工作和中央保健医疗工作,负责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国家呼吸疾病质控中心常务工作。在呼吸道感染、肺功能和危重病等基础和临床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和成果。曾获得中央保健委员会的嘉奖和政府特殊津贴,也曾获巾帼建功标兵称号。主持国家级攻关课题8项、部级课题6 项。获得省部级科学进步奖2项、中华医学奖2项、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创新奖(终身成就奖),发表论文200余篇。


感谢时代,珍惜现在,着眼未来


说到知青,只有感同身受的当代人才能体会其中的甘苦,有些纠结,有些感慨,有点激动,但是也饱含希望。孙铁英就是一名知青。那时,她怀着无限的希望,到了“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几经风雨,磨练了我的意志,使我变得无比的坚强。我很幸运,赶上了文革后恢复高考的伟大时代,成为了我国恢复高考的第一批考生和77 级大学生。”

“ 我一直认为自己赶上了‘好’时代。”孙教授回忆起来依旧心潮澎湃,“当时考入了白求恩大学医学系77 级,消息传来我心花怒放,十分珍惜这宝贵的机会,学习特别刻苦,特别努力,希望学会所有我们曾经荒废和未知的知识。毕业后我留校任教,分配到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一科。”说到此孙教授感慨万千,感谢这伟大的时代,更是因为得益于国家的英明决策,在历史转折中让自己有了更多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孙教授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北京医院工作。后来又考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生,跟随北京协和医院知名呼吸领域专家朱元珏教授学习。“跟着朱老师我学到了很多,她的高尚的品德,出众的才华、精湛的医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益匪浅。也正是在她的教导下,我更加深入体会到医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对未来充满希望。”孙教授如是说。


在医学田地里秣马厉兵


医生的成才都需要慢工出细活,即使那些天赋异禀的人也需要实践理论相结合,历经岁月的淘洗,方能开创一片天地。孙铁英研究生毕业后就到了北京医院任职,在她看来这是一家很特别的医疗机构,至今“北京医院建院111 年了,原来是一家德国医院,后来改为北京医院,是毛主席生前唯一题写院名的医院,我们为之骄傲!这一直鼓励着我们。北京医院可以说经历了风风雨雨,有鲜花掌声。而我在这里伴着医院成长,从本科到博士,从主治到主任,,从国内到国外进修学习,增长了知识,大长了见识。我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北京医院,献给我热爱的医学事业!如今当科主任也有二十多年了。我们的科室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自觉还是有些成就感的。”

确实,北京医院呼吸内科在孙教授的带领下,取得了很多瞩目的成就,在专业领域和老百姓眼里都是有口皆碑。“北京医院对外开放之后,给了老百姓很大的便利,专业同行内的交流也日益广泛,一改以往形象大踏步地向前推进。借着这股势头,我们呼吸内科也是秣马厉兵。早在80 年代初期就建立了北京医院呼吸监护病房,2005 年初又成立了呼吸治疗师队伍,负责全院呼吸治疗工作,2006 年北京医院研究批准成立老年呼吸病研究所。如今北京医院呼吸科已经成为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疾病质量控制与管理中心、北京市ICU培训基地、呼吸内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临床药理基地和全国妇联的巾帼英雄示范岗。孙教授如数家珍,“队伍的发展壮大,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底蕴和自信却承接一些更有挑战性的课题,对相关呼吸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优秀的医者还应居安思危


一个好医生的标准是什么? 在大多数人眼中“ 医术高明,品德高尚”应该就够了。孙教授是这样理解的:没错,医术高明,品德高尚。但是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医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所以得一直勤奋学习,不断地自我思辨和总结研究,这样才可以成为合格的医生。而优秀的医生还需要传承,毕竟每一代只能完成自己的那一部分,而整个医学事业是任重道远的,所以还要带好学生。

当然,孙教授的期望更高,她不仅着眼于临床,更是将视野放大到整个医疗行业。“我这一生是要献给医学的,我在从医过程中感受到了荣誉和自我的丰盈。当然随着年龄的增加我想的也越来越多,如今医改是热点,长年奋战在一线上让我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应该说我国的医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老百姓已经在品尝医改的硕果了,但是长远看依然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也就是说还有很多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我们的医疗保险制度、医药价格、医患关系和患多医少的现实问题等,这些都无法做到一蹴而就,恐怕需要很多年日积月累才能看到成效。因此更要求我们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无论身居何位,一方面要在这个过程种不断成长,再者将所见所感及时地提出来以集思广益,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肯定会又质的飞跃。我想只有经过了这些,当我脱下白大褂的那天,依然可以自豪地说‘做医生这一辈子值了’。


“雾霾”时代,任重道远


雾霾时代,出门别忘了戴上口罩。而有些雾霾需要付出的更多。

“自然界的雾霾有自然界的处理方式,比如减少尾气排放、增加植树造林等,再者加强立法和规范,实在不行不畅,呼吸难受还可以到医院呼吸科来瞧瞧,各种各样的药品和疗养措施。而当医学领域出现了‘雾霾’,我们就要更努力了。”孙教授直言医学领域的“雾霾”是困扰医学发展的窗户纸,但是要捅破并不容易。“去年我在政协会上提出了‘医养结合’的方案,七年前我也提出过‘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基层医生的培养、双向转诊制度’等提案,可以说这些都是在医疗圈服务多年后不断总结修订找出的‘ 新缺口’,或者说一直存在而我们没有重视,或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产生的新‘ 矛盾’。要解决这些问题需全方位地调研和规划。”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时代,幅员辽阔医学技术水平不平衡也是现实问题,规范准入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 这是社会发展必定会产生的矛盾,也是医学完善过程中必须要蹚过去的河堤。然而基层医疗发展并不畅通,很多理念和技术仍处于摸索阶段。以当下的雾霾热点为例,老百姓比较关注呼吸疾病,钟南山教授等大力倡导、大声疾呼要注重慢性呼吸疾病的防治,像测血压一样监测肺功能检测,早发现、早诊断、早防治,希望每年都能培训基层医生,让他们掌握呼吸疾病诊治技术,规范他们的医疗行为,这对老百姓防治呼吸疾病大有裨益。可以说想法很好,但是落实起来并不容易。一句话:事在人为,路遥知马力!”

这几日北方多省市雾霾蠢蠢欲动,记者见孙教授整理病例资料,不乏老年肺炎患者。

孙教授一边整理资料一边说:“老年人慢性病多,身体弱,到了这个时节是最难受的。今天上午一多半都是因为天气寒冷和雾霾严重导致身体不适的患者,有两个老年肺炎患者老毛病又犯了。”

在老年病中,肺炎是最容易感染的慢性常见病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不低,处理不当引起感染后果比较严重。“每次跟上岁数的患者交流都颇费些功夫,他们的预防意识差,依从性不高。就像现在的天气情况,其实比较适合在家里,起居有度不过于操劳才好。另外,有什么胸闷不舒服的一定要尽早到医院诊治,看看是否存在原发病,吃药也要坚持且不能乱吃。治病嘛,就得慢条斯理、谨小慎微。”

临走前有幸看到原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笔题词——“孙铁英主任: 精益求精,永攀高峰”,而孙教授也一直在不折不扣地践行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