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首页 > 智库建设 > 评审奖励 > 五洲女子科技奖 > 第二届 >
陈香美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的临床肾脏病专家。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 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暨重点实验室主任、解放军总医院肾病专科医院院长,中华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中华肾脏病杂志》总编辑、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副会长、国家药品评审专家、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两次担任“973”衰老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先后获得国家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及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著作8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项、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200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曾获“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解放军四总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致力于以IgA肾病和老年性肾病为主的慢性肾脏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就。在IgA肾病的临床诊疗方面,建立了以IgA肾病为主的肾脏病临床、病理、基因生物信息数据库,提出了适合中国IgA肾病的分子病理诊断、预后评估体系和临床治疗新方法,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在国际上率先公布了调控能量代谢参与肾脏衰老的新基因,对其结构定位和功能进行系统分析,为肾脏衰老提供了新的学术思想,提出了保护老年肾功能的新措施,建立了适合中国老年人肾功能评估方法,应用于老年人肾损害的早期诊断。
在她的带领下,解放军总医院肾内科现已发展为全军肾脏病研究所、肾脏病国家重点学科、解放军总医院肾脏病医院,卫生部肾病学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国转化医学与生物技术创新联盟缔约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肾脏病专业),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慢性肾脏病住院患者和血液净化透析患者的网络登记系统。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一批肾脏病学术带头人。主持或参与制定肾脏病治疗专家共识及国内外多中心临床试验。帮助西部地区提高肾脏病防治水平,推动中华肾脏病学事业的发展。
夏照帆
我国烧伤外科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美国Texas大学客座教授、国际烧伤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烧伤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和《中华烧伤杂志》副总编辑。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国家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国家863课题和973子课题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236篇,主编和参编著作19部,国际会议特邀报告21次;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及医疗成果奖1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
作为政府和军队的特派专家近年来参加了上海11.15高层公寓火灾、上海842公交车爆燃、东北特大森林火灾、成都9路公交车燃烧等30余次重大事故和灾难性事件成批危重烧伤伤员的救治,均出色完成任务,受到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解放军二炮、上海市政府等部门的高度评价和表彰。
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和科学研究,揭示了影响烧伤休克延迟复苏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序贯细胞保护概念和以减轻内源性损伤为目的的临床救治策略;针对烧伤启动全身炎症反应的机制和特点,以炎症反应的放大过程为靶标,建立了相应的治疗和评价体系;制定了《成批烧伤、多发伤伤员救治组织实施预案》,建立了适于单中心开展的应急救治体系;研制了一批用于烧伤修复的新材料、技术、药品和康复器具,应用于临床解决了一些烧伤修复中的疑难问题。
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三八红旗手》和首届《巾帼建功模范医师》,全军《优秀共产党员》,总后勤部《科技金星》和《院士后备人选》,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和《三八红旗手标兵》;获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发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解放军四总部联合签发的《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上海市《巾帼创新奖》和《白玉兰科技人才奖》、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重要贡献奖》和黎鳌烧伤医学基金一等奖等。
侯凡凡
教授 是位杰出的临床医学科学家,在慢性肾脏病防治领域作出了系统、创新性的贡献。
作为临床学家,她最重要的贡献是通过系统的临床研究,将理论研究的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的有效措施,为防治慢性肾脏病这一对公共健康有重大影响的慢性疾病群提供了新策略。她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首次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减少晚期慢性肾脏病发展至尿毒症的风险。发表于国际期刊N Engl J Med,被载入内科经典教科书“希氏内科学”,并被内科学权威期刊Ann Intern Med列为近年对内科和肾脏病学临床实践最重要的研究之一。
首次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根据蛋白尿水平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的治疗剂量能明显改善肾脏预后,为延缓进展型慢性肾脏病提供了新策略。她并为针对我国患者特点防治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并发症提供了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证据。上述研究对当前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已在全国应用,并推动了我国循证医学研究的发展。
她揭示了慢性肾脏病及其主要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发现了氧化蛋白质产物等促进肾脏病变进展和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新致病分子,阐明了透析相关淀粉样变等致残性并发症发病的分子基础,发表于J Am Soc Nephrol、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Antioxid Redox Signal等国际著名期刊,为拓展临床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著43篇,其中影响因子4.1~52.5的期刊21篇,包括泌尿学和肾脏病学排名第一(J Am Soc Nephrol)和第二(Kidney Int)的国际期刊各5篇。7篇论文分别被国外6部教科书引用,被他人引用1557次(截至2010年9月)。主编出版专著1部。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第一完成人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曾22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专题演讲。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丁颖科技奖”等科技奖励和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医师学会“中国医师奖”、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金星”等称号。
耿道颖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副主任,长期致力于脑肿瘤与脑血管病影像学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的结合,其关于《脑肿瘤的CT、MRI定位定性诊断系统》对脑外科医生术前肿瘤精确定位和准确定性以及术中导航系统提供很大帮助;其与计算机软件工程师联合研发的《脑肿瘤计算机辅助智能诊断系统》为放射科住院医生和研究生诊断入门提供了学习工具;她领衔的《CT血管造影及灌注成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血流动力学的研究》为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了科学的客观的依据。
她从解决脑肿瘤临床棘手问题入手,利用所掌握的影像学新技术与新理论,建立一套脑肿瘤功能MRI的量化分级标准与多影像融合的立体定位体系,主要应用于累及运动和语言功能的脑肿瘤的术前评估和术中引导,由于与神经外科的良好合作,完成病例诊断和分析万余例,FMRI技术日趋成熟和完善,并能够更好的应用于临床实践,可降低术后致残率约8%-10%;摸索了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和隐匿性脑外伤早期功能MRI征象和预后评估标准。该成果的临床价值:功能MRI发现脑内隐匿性损伤 ,鉴别可逆性和不可逆性损伤,为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小儿注意缺陷多动症等疾病提供了早期诊断的依据,成为疾病预后评估的有效手段。同时也逐步应用到其他重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脑血管病等。该项目已经在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后监测中发挥很大作用。fMRI已经脑外伤常规检查方法的有益补充。解决了“临床与影像矛盾”的问题,使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康复;揭示了小儿多动症(ADHD)、失语与失忆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功能变化规律。该成果的临床价值:利用bold-fMRI新技术探讨ADHD的早期诊断特征和失语失忆患者的脑功能重组的代偿机制,为临床提供更为客观的诊断治疗依据和建立预后评估体系,也为患者早诊断、早治疗、合理康复带来了福音。
发表论文200余篇,数十篇被SCI收录。主编专著4部;副主编或参与编写专著15部。培养硕士生14名,博士生16名。获2009年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999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复旦大学2001年临床医疗成果奖等;复旦大学2009年复华奖教金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奖;2009年复旦大学复华奖教金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07年上海市优秀社团工作者;2003年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2000年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朱兰
完成了首次中国盆底疾病流调,调查发现,发生盆底障碍性疾病的神经损伤主要发生在阴道前壁,阴道粘膜的神经损伤是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的一个影响因素,也是对吊床假说的一个支持。结合中国女性特点改良手术,率先开展了盆底重建新手术和基础研究,主持国家级课题,进行全国循证医学临床盆底疾病研究。完成和进行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组建妇科盆底学组。
发表英、中文论著、述评等百余篇。主编、译书著10余本。获中华医学二等奖和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均排名第2)及0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8)。任多家妇产科核心期刊副主编及编委。全国第九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国家自然基金委评审专家和中央保健委员会特聘专家。
秉承协和医训“严谨、求精、勤奋、奉献”,医疗作风端正,医德好,不图回报,从未收取病人的红包。态度和蔼,富有同情心。
每年培养博士研究生2-3名。
付丽
教授,博士生导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乳腺癌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乳腺癌防治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病理科主任。
主持研究创建了乳腺癌个体化病理诊断规范,实现了乳腺癌诊治的个体化,也为其他器官肿瘤的个体化诊断作出了典范;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国人大规模、内容齐全的乳腺癌手术患者数据库。其系列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9项奖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主持863重大项目等11项课题;主编《乳腺肿瘤病理学》等3部专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参编乳腺专著7部(其中1部为日本乳腺病理诊断工具书);发表学术论文178篇(SCI收录67篇);培养博士后3人、博硕士生29人、留学生2人、高级访问学者2人。
获中国侨联创新人才贡献奖,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优秀教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及历年优秀科主任等荣誉称号。
作为科室主任和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乳腺癌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成为国内目前唯一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乳腺癌创新团队。被中央五部委授予2009年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骆丹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皮肤性病学科研究室及教研室主任。江苏省卫生厅“135”工程重点人才、江苏省人事厅“六大高峰”重点人才、南京医科大学优秀教师。江苏省政府“十五”及“十一五”重点学科-皮肤性病学科的首席带头人。 担任《临床皮肤科杂志》副主编、兼任实用皮肤病杂志、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中国真菌学杂志、中华皮肤杂志等编委。
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多方面阐明了若干中药以及激光光子嫩肤仪减缓及改善皮肤紫外线光损伤的机理;在性传播疾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也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早于2000年即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3项,省级科研课题5项;发表相关科研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17篇,主编、参编专著12部本,,曾被评为跨世纪人才、优秀教师等;近十年来以第一负责人身份先后获中华医学科技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杨丽霞
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生导师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她从研究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分子机制入手,提出冠心病的早期预警指标和早期治疗手段,主研的“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生物学作用及干预研究”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系列创新性研究还分别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及省和军队科技进步和医疗成果三等奖13项。
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军队各类计划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著120篇,SCI收录10篇。临床擅长冠心病及心脏起博介入诊疗技术,独立完成心脏病介入诊疗5000余例。先后获全军“十一五科技先进个人”(2010),成都军区“高层次国家级专家培养人”(2006),成都军区卫生优秀学科带头人、杰出人才培养对象(2008),成都军区联勤部“优秀基层主官”(2001),“学习成才标兵”(2005),“爱军精武标兵”(2010),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2007),享受军队优秀人才岗位津贴(2006),先后荣立集体三等功1次和个人三等功2次。自2000年以来,培养硕士研究生20余名,博士研究生2名,博士后1名。
陈重娥
教授 医学博士 香港中文大学内科与药物治疗学系講座教授、香港糖尿病与肥胖研究所主任、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助理院长、确进糖尿病中心創辨人兼医学委员会主席、丘中傑糖尿病檢測中心主管、亚洲糖尿病基金会行政总監。威尔斯亲王医院名誉内科顾问,内分泌学和临床药理学家,
率先将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应用於糖尿病及慢病管理,创建了一个基于全面护理理念的疾病管理系统。从1995年始,她带领建立了一个由60位多學科成员组成的,由临床试验中心、疾病及药理研究中心、風险评估中心、私立糖尿病中心共同组成的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多学科合作的糖尿病团队,旨在通过早期诊断、基因测試、風险分层、协作护理、创新疗法等进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预测、防治与管理。
陈教授是香港卫生与食品安全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委员,提倡通过创造健康的环境及加强健康护理系统的建设来防控糖尿病及其它慢病。她同时担任多項跨国糖尿病临床研究指导委员会委员,也是多间跨国公司的糖尿病咨询专家。她在JAMA,Lancet,Nature,Nature Genetics, BMJ, Diabetes, Diabetologia, Diabetes Care等国际期刊发表了350多篇论著和书籍章节,她指导了30多名研究生及博士生以及博士后的研究工作, 并在地区和国际会议上作了200多场学术报告。多年来,她的团队持續举办关于糖尿病教育和管理的各項文凭、证书及硕士课程,为中国和亚洲糖尿病教育和治療提供培训。
她利用基因标志物对中国人群进行早發性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的预测和处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获得美国联邦药品管理(FDA)以及中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专利。1997年,其团队获选为香港医院管理局最佳团队之一。2010年,她接受Lancet专访并报道了该团队在糖尿病护理方面的工作。
肖泽芬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
主攻食管癌临床放射治疗,在食管癌综合治疗方面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于2004年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对病人认真负责,对工作精益求精,学术严谨,获200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杰出贡献奖。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杂志发表论文45篇,被引用次数高达286次。
在国内外首次提出术后放疗能提高Ⅲ期和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明确筛选到了术后放疗获益的食管癌人群。为食管癌术后放射治疗明确了治疗的方向、推动了食管癌分层化治疗研究的步伐。同时发现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影响食管癌生存率的另一主要因素之一,并为2009年UICC/AJCC再次分期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重要的参考作用。
在食管癌放射治疗与放射敏感性的研究中,首先提出常规放疗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改善放疗技术的同时,致力于筛选放射敏感性的食管癌人群的基础与临床的分层研究。被引用78次。其研究结果于2010年10月在美国ASTRO会议上作为大会发言,而基础研究的结果获ASTRO会议获奖。该项研究工作为国内首创。
吴雪琼
研究员 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军结核病研究所副所长,我国优秀的结核病学专家。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结核病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将DNA探针运用到结核病的快速检测上。研制的PCR和DNA探针诊断试剂盒被成为全军、全国推广项目。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合作开发了分枝杆菌菌种鉴定芯片和耐药基因检测芯片,产品已获得我国诊断试剂临床批文和欧盟CE证书。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结核菌20余种基因重组蛋白,开发一系列新的免疫快速诊断方法和仪器,2个产品已获得临床批文。参与研制出新的结核病免疫治疗制剂微卡菌苗,已获国家新药批号。
承担国际、国家、军队和北京市基金课题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明专利7项,获新药证书1个,医疗器械证书2个,技术转让6项。获各类成果奖12项,其中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主编或参编专著11部、译著1部;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论著100余篇,SCI论文20余篇。培养博、硕士生20余人。获1996年“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2000年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新星”,2001年解放军总后勤部“第二届总后学习成才标兵”,2001年荣立三等功1次,2003年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2006年解放军总医院“十五”医学科技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解放军总医院中青年研究型人才,2009年解放军总参谋部优秀中青年专家。
李洁琪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贵阳医学院心血管病研究室主任,第十届贵州省政协委员,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贵州省首届青年创新人才。
首次发现了脂肪细胞通过过氧化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CD36途径摄取氧化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可能通过清道夫受体SR-BI诱导脂肪细胞内胆固醇的流出,调脂药物能够促进脂肪细胞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促进高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胆固醇流出;发现了在高胆固醇血症状态下,脂肪细胞分泌表达的凝血和纤溶因子明显增高,调脂药物能够抑制脂肪细胞分泌表达凝血和纤溶因子。解决了肥胖与冠心病的关系问题,已被同行引用52次。
立足基层和临床,培训乡村医士250人;组织编写5万余字的乡村医士《内科学》教材。
发表论文45篇,5篇被SCI收录。“食管心房起搏负荷试验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学研究及临床应用”科研成果获2002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调脂药对脂肪细胞胆固醇代谢及其分泌的炎症和血栓因子的影响”获2007年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并完成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基金、省科技基金和省发改委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编专著1部,参与编写专著2部。
蒋立虹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昆明市延安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云南省心胸外科学会主任委员。
任女院长五年里,总诊疗量增长115%,住院人数增长122%,门诊手术量增长198%,住院手术量增长130%,平均住院日降低3.5天,成为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先心病介入技术培训基地、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天使阳光基金”定点医院、卫生部“心脏移植中心”、卫生部“结直肠恶性肿瘤规范化治疗定点医院”。在公立医院改革进程中,作为试点城市的试点医院,成功打造了“呈贡模式”,为建立公立医院与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她带领团队完成了昆明市首例心脏移植术;西南地区首例心肺联合移植术;昆明市首例单肺移植+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承担了云南省70%以上的心血管病人的诊治;心血管外科体外循环手术超过1500多台和心内科介入手术每年均超过3000例,使医院步入心血管领域的全国先进行列。她为云南省最贫困的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以及省内外15个地州市的医院培训人员30余批,培养心胸外科专业人员150多人,帮助云南省地州市10多个医院成功地开展心脏手术500余例。每年均举办2次大型国家级心血管病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术交流,为心血管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承担省级重大项目3项,市级重大攻关项目2项,发表SCI文章3篇。获省、市科技进步奖16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优秀管理者”、“云南省三八红旗手”、昆明市首届春城人才等称号。
刘鸣
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兼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副主任。中国循证医学/Cochrane中心创建人之一。
率先将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和循证医学引进国内并推广。促进了我国脑血管病诊治规范化和临床研究质 量的提高,并将成功经验推广到临床医学其他领域。
她采用国际标准对中国大陆卒中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研究现状进行科学评估,提供了客观全面的数据,对发展中国家卒中防治策略和研究质量改进提出了可行建议。结果发表在知名的Lancet Neurology上并配有社论和得到广泛引用。率先建立了中国大陆基于医院的最大样本单中心前瞻性连续性卒中登记库并长期随访。系统研究了当前我国卒中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远期结局等特点,为卒中的规范化防治和个体化处理提供了高质量证据。最早采用国际标准对多种国内特色疗法(中成药、针刺和血肿抽吸等)的疗效、安全性和研究质量三方面同时严格评价,提供了有重要科学价值的资料和进一步设计高质量研究的依据。多篇论文已发表在国外SCI及国内核心期刊并被美、英和中国指南引用。
共发表论文190余篇。主编研究生规划教材1部和专著2部,副主编及参编教材和专著10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等6个奖项。是最早加入国际卒中学会理事会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脑血管病工作组的中国学者。参与WHO脑血管病报告撰写和国际疾病分类(ICD-11)修订,执笔中国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治指南2010版。任25种医学期刊(4种SCI期刊)副主编、主编或编委。是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被同行评价为“既是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又是一位优秀的临床研究者”。
丁洁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儿科副主任、国际儿科学会常委,亚洲小儿肾脏病学会理事、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学科评议组临床医学(I)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生物与医学学部委员、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第十二届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任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PEDIATRICS中文版、儿科药学杂志副主编;任中华儿科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等10余家国内学术期刊编委,国际肾脏病主要学术期刊Pediatric Nephrology、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以及Kidney International的审稿专家。
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儿肾脏疾病的研究、临床以及教学工作,注重紧密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系列研究工作,在儿童遗传性肾脏疾病临床诊治以及致病基因、发病机制方面的工作、以及从足细胞角度探讨蛋白尿发生机制方面的工作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
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20余项国家级、部委级及北京市级科研基金的资助,研究结果作为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国际国内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讲座20余次。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于今年荣获2010年北京大学杨芙清王阳元院士优秀教学科研奖。培养博(硕)士研究生30余位。
凌均棨
主任医师、牙体牙髓病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院长、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院长、中山大学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国际牙医师学院(ICD)院士、国际牙科教育联盟(IFDEA)主任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口腔医学会会长、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为龋病病因与防治、牙髓病和根尖周病的病因与防治、牙体牙髓病的分子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厅级科研项目22项,荣获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和科技成果奖13项,包括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其中,主持的“牙髓根尖周病治疗的生物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通过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机理的扎实掌握,充实了牙髓治疗学的理论基础,阐明上颌磨牙近颊根根管形态特征并提出根管分型新标准,发现Nanobacteria菌参与牙髓钙化疾病的发生、炎症信号受体TLR4参与牙髓组织天然免疫防御、Fos蛋白参与牙髓炎疼痛的中枢调控等,开启牙髓根尖周病治疗新思路,拓展了牙髓根尖周病的临床诊治范围,提高治疗成功率。该研究成果分别获得了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发表论文200余篇,40篇被SCI收录。主编、参编专著20余部及卫生部规划教材。指导硕士研究生40名、博士研究生30名、博士后研究人员7名。现担任《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电子版)》,《国际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口腔医学杂志》、《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等近20家杂志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获得“第六届中国医师奖”、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分会“杰出医师奖”、“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四届柯麟医学奖”、“中山大学校级名师”等荣誉。
吴敏
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中华医学会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新华医院女医师联谊会副会长。同时兼任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市人大代表;杨浦区政协常委。
她深入研究儿童难治性疾病,特别是对儿童抽动障碍研究有独道的见解,在随机,对照,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中证实她创立的中医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Micro-pet先进手段研究抽动障碍的发病机制,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申请国家专利2项。
作为一名女医师,她全心全意解除病人的痛苦;作为一名女教授,她认真负责地教好每一个学生,带好每一个研究生;作为一名女科学家,她认真严谨地对待每一次科学实验;作为一名党派副主委,她与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作为一名女人大代表,她认真履行好参政议政的职责;作为一名医学专科学会委员,她肩负学科发展的重任。
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资助项目共10多项,带教研究生13名,已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申请国家专利3项,发表SIC、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论文100多篇。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8,排名第一);上海市首届“技协杯”上海市五一巾帼创新奖(2007)、上海市五一巾帼奖(2008);获第七届“上海市教育系统比翼双飞模范佳侣”奖(2009);获上海中西医结合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2008,排名第一),获上海市杨浦区三八红旗手(2006)。荣登上海市跨世纪青年医学人才荣誉墙。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南大街2号 成铭大厦B座12F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女医师协会版权所有,不得非法镜像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京ICP备12025440号-1 Copyright 2003-2020
邮编:100600 邮箱:nysh120@126.com 电话:51209891 51209893 管理登录